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对策思考
【摘 要】自2014年以来,武陵区内的电信诈骗案数量持续增加,作案手段不断翻新,层出不穷,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经济损失,社会危害严重。而公安机关侦破电信诈骗犯罪案件面临取证难、抓捕难、定性难、追赃难、打击难等侦破难点。为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犯罪的高发势头,亟需进一步完善电信诈骗犯罪侦控机制、联动机制,宣传机制,用机制保障紧绷反电信诈骗“高压线”。
【关键词】电信诈骗 犯罪特点 机制保障
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、手机等新型媒体的逐步普及,电信诈骗犯罪相对突出,且呈逐年上升态势。此类犯罪组织化、智能化程度高,作案手法不断翻新、欺骗性强,严重威胁公民财产安全,影响社会治安稳定。本文从武陵区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分析入手,针对此类犯罪的打防工作短板,提出有关对策建议。
一、当前武陵区电信诈骗发案情况分析
1、全区刑事发案情况。一是案件持续高发多发。2014年武陵区共立电信诈骗案201起,2015年共立电信诈骗案338起,较去年同比上升68%, 2016年上半年,共立电信诈骗案122起,较2015年同期基本持平,但相比2014年立案上升107%。二是危害结果巨大。从分局近三年受理的661起电信诈骗案件来看,涉案金额平均每起达0.9万余元,受害人损失较重。截至目前,全区发生的电信诈骗个案涉案金额最高的为432.6万元。
2、案件分类和主要作案手法。一是传统诈骗比例居高不下。结合武陵区近三年所立的电信诈骗案分析,诈骗手段表现形式主要有:冒充“公检法”实行诈骗、利用群众贪利心理,以各类补贴、以旧换新事由实施诈骗、PS图片诈骗、冒充银行和网店客服、企事业单位领导、熟人诈骗。如:2014年4月16日,彭某接到“深圳市公安局”电话,以其涉嫌经济犯罪为由,要彭某将所有财产汇给指定账户,彭某前后汇款12次,被骗金额总计432.6万。2014年分局刑侦大队破获的“苹果4S手机”系列诈骗案中,犯罪嫌疑人龚某、雷某以“苹果公司”以旧换新补2500元差价换购苹果手机活动为由,向多名群众实行诈骗,涉案40余起,诈骗金额近百万余元。二是新型网络诈骗层出不穷。目前,武陵区诈骗手段多样,并不断翻新。主要手段有:扫描陌生二维码诈骗、点击陌生红包链接诈骗、点击投资、借贷、中奖等非正规网站后被骗,令人民群众防不胜防。2015年7月15日,李某收到短信称其在淘宝十二周年庆中被抽中大奖,李某随即进入短信内的网站填写了个人信息,被骗1.8万元。
3、案件的主要特点。一是迷惑性强。犯罪分子利用不法渠道事先已准确掌握到部分群众的个人信息,通过改号软件向群众拨打诈骗电话,诱使群众按流程进行网银汇款等操作,最终上当受骗、钱财受损。二是非接触性。犯罪分子与受害人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直接接触,只要通过手机、网络等进行“点对点”遥控指挥、远程操作,而且往往先对受害人进行恐吓诱导,要求不能告知其他人,防止“穿帮”。三是侵害群体广。犯罪分子采取“广种薄收”的策略,通过海发信息或拨打电话,漫天撒网诱使受害人受骗,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老百姓均会受骗,但以女性和中老年人居多。四是资金转移快。案发后,犯罪分子利用网银转账、电子银行等方式快速将涉案资金分解、转移至下级多个银行账户,再由同伙人员取现。
二、电信诈骗犯罪打防工作的薄弱环节
1、打击破案能力不强。电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法,电信诈骗案件中电子信息发送地点难于确定,易于销毁, 侦查取证困难。受社会管理水平、基础管理设施和民警侦查思维、侦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,电信诈骗案件破案率、追赃率低的难题仍未有效破解。
2、协作打击程度不深。一方面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种典型的跨区域性犯罪,被骗人员分布区域较广,经常需要出差或异地公安机关协助,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、物质保障制度不健全、警力不足、协作意识不强等问题的存在,协同侦破难度大,侦破成本高。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尚未与各金融单位、金融监管单位、电信运营商、新闻广电媒体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,涉案资金及时查询、冻结、止付,涉骗短信、电话技术筛查封堵,预警短信免费发布等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。
3、防范宣传工作不力。目前,防范宣传工作仅仅由公安机关孤军奋战,社会的方方面面参与度不够,没有形成全社会合力,甚至公安机关的少数单位的防范宣传工作浮于表面,对如何增强防范宣传的针对性、实效性研究不深,功夫不够,没有真正深入到社区、学校、家庭,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,防范宣传未达到预期效果。
三、提升电信诈骗犯罪打防工作质效的对策建议
1、完善侦控机制,强化破案攻坚。一是加强合成作战。要依托打防管控一体化合成作战中心,大力整合情报、刑侦、技术、网安等专业打击力量,按照“统一组织、统一部署、统一协调、统一打击”的工作要求,切实增强专业化打击震慑犯罪的整体合力,提升对犯罪实时活动信息的掌控能力,保障收网、取证行动的高效和准确。二是加强专案侦查。加强对重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专案攻坚力度,收集掌握、汇总整合、分析研判各类情报信息和涉案线索,有效开展跨区域的专案侦查、串并案件、核销案件等工作。三是要加强审讯深挖。要对在押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开展犯罪规律特点的调查研究,强化在押人员的审查力度,深挖余罪,扩大线索。
2、完善协作联动机制,实现顺畅高效运转。一是强化区域协作。充分运用全国“跨区域办案协作平台”,适时前往犯罪高危人群输出地开展根源性打击。在上级公安机关建设“实战化的反诈骗中心”的前提下开展工作,提升诈骗电话快速拦截、涉案资金快速止付、案件的研判串并和组织侦查打击等方面的能力。二要强化警银沟通。建立与金融系统定期沟通和涉案账号快速查询、快速冻结、快速止付的工作机制。在案发之后立即互通情况信息,由银行部门对可疑账号及异常动向随时监控,提供情况线索,配合侦查部门及时核查、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。对开户人的身份进行准确认证,发现可疑情况或可疑人员立即报告或报警,并积极劝导制止受害人转账付款行为。三要强化行业监管。要督促电信通讯部门建立健全完善系统内部防范机制,堵塞管理漏洞。要完善手机短信系统监控措施,加强短信网络控制,落实手机实名制,充分发挥新技术拦截、过滤作用,对被犯罪分子实施犯罪使用的手机,要一律停机。
3、完善宣传机制,增强防范理念。一是点对点释疑,说好“及时语”。筑牢银行柜面警示防线,实行大堂经理“首问”制、银行柜员“核对”制、大堂保安“巡防”制,要求严格按照“三问、二看、一核对”的阻截电信诈骗标准化流程操作,切实提高银行网点柜面拦截电信诈骗的成功率。二是面对面宣传,用好“提示单”。社区民警结合“三实信息”采集等工作深入社区,治安、网安民警深入企业、学校、网吧等单位场所,采取发放宣传手册,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普及预防网络电信诈骗知识。三是键对键发布,推出“微提醒”。主动抢抓微博、微信等新兴宣传阵地,通过常德公安、武陵公安“双微”平台,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,借力微信朋友圈发布预警信息、防骗技巧等,揭露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和犯罪伎俩,增强群众识别和防范电信诈骗能力。
4、完善长效机制,开创工作新局面。一要建立联络员制度。公安机关要与金融、电信、教育、宣传等系统建立联络员制度,要分别确定一名负责人和联络员,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联络,建立24小时通信联络制度,确保各项工作及时落实到位。二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。结合打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开展情况,定期或按需召开联席会议,加强工作交流,通报犯罪形势及研究防控对策,总结阶段性工作情况,落实下步工作。三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。公安机关与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,建立快速反应机制,在案件发生后快速处置,最大限度降低损失。抓好“电信诈骗案件侦办平台”的及时录入层报工作,务必确保接警后30分钟内录入犯罪嫌疑人使用的银行账户、开户资料,为金融机构及时拦截、止付赢得宝贵的时间。公安机关日常工作发现嫌疑电话,及时与电信运营商联系,通过快速反应机制,由电信运营商执行快速查询、停话或限制呼入。
参考文献:
[1] 高蕴嶙,李京. 电信诈骗犯罪侦查难点及实证对策研究— —以重庆市各区县发案为例[J].重庆邮电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3(5):16-20.
[2]南京市公安局.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及对策思靠[J].中国刑事警察,2009(5):29-31.
[3]明宇.论电信诈骗案件的侦查难点及对策[J].云南警官学院学报,2011(1):104-10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