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奉献,就是我的初心”

来源:常德文明网 发布时间:2019-12-17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

来到常德市武陵区府坪街道体育东路社区,穿过熙熙攘攘的新一村农贸市场,走到年代久远的红砖小楼前,在一楼一间昏暗、狭窄、潮湿的房子里,田工一家已经住了38年。

田工,这个名字在常德人的心里,已经是“雷锋”的代名词。今年72岁的他身残志坚,用一生来践行“雷锋精神”,见义勇为、扶危助困、急公好义……即便荣誉纷至沓来,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那份初心。

今年10月19日,田工下定决心坐上北上的列车,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亲情之旅。“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探亲了,他怕自己年纪大了,以后再也跑不动了。”妻子彭桂莲告诉记者。祭奠埋骨大连的父亲,探望定居山东的姐姐,见一见在东北的两个妹妹和亲家,满满的行程里,是满满的久别和遗憾。

多年来,田工总是为别人想得太多,为自己想得太少。这一次,阔别家乡50年的两个妹妹回来了。水泥地、灰白墙的陋室里,主要家具是从部队买回的“三件套”,除了一个电烤炉,基本上没有任何电器。看着哥哥笑着介绍:“我过的就是原始社会生活!但我愿意过这样的生活,这是一种乐趣!”妹妹们的眼眶红了。在家“十指不沾阳春水”的小妹,天天主动给哥哥做饭,还抢着做起了哥哥38年来义务扫大街的工作。

“我带着妹妹回了老家,一起旁听我的宣讲会,去看了诗墙。”一次回乡之旅,见证着这位老兵艰苦奋斗、义务奉献的足迹。

老家鼎城区镇德桥镇,祖屋早已不在。参军入伍前,田工把房屋无偿送给了集体,家具赠送给贫困的邻居亲友,他以“无产者”的身份穿上了军装。

2012年开始,常德市开设“道德讲堂”,田工平均每年宣讲40多场,他与邀请单位“约法三章”:不用车接送,不接受吃请,不收劳务报酬。8年来宣讲260多场,他拒收劳务费和酬谢物品价值达10万余元。

妹妹眼前的“中国常德诗墙”,哥哥是建设一等功臣。从诗墙修建到续建的12个年头里,田工寒暑不避、风雨无阻,编排了1262幅书画碑,勾摹雕刻368幅书法碑胶纸字模,记录整理76本镌刻施工资料,成就了“三绝诗书画,一墙天地人”的绝唱。

这些年,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纷至沓来,田工有太多太多改变生活条件的机会,而他都一一婉拒了。对自己吝啬的田工,帮助别人却很大方。他照顾孤寡老人王秀兰10年,老人去世时,又拿出积攒的抚恤金料理老人的后事;他帮助一对盲人夫妻修缮住房,花掉11300元积蓄;常德诗墙建设一等功臣的奖金,他捐给了武陵慈善总会和残联;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,省、市颁发9万元奖金,他捐给了田工爱心屋;老家修路、建党建阵地、社区办报……他都倾囊相助,多年来累计捐款捐物43万元。

田工身上的藏青色中山装,在冬日的寒风里有些单薄。而这件70块钱的外套,却是伴随着他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的“当家”衣服。过得这般艰苦,还坚持义务奉献,田工的作为也曾经受到过误解。

“现在‘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’主题教育为我彻底正了名!从学生时代我就立志做一名无产者,要像雷锋同志那样,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,做一个平凡而高尚的人!”拄着双拐的田工,站起来却是如此的高大挺拔!

编后

近日,《湖南日报》推出《艰苦奋斗好作风》专栏,集中报道我省一批艰苦奋斗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,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,砥砺初心使命。田工成为常德市入选这一系列的唯一代表,常德日报推出这篇报道,再次向大家展示田工同志的事迹。

[编辑:常德日报记者 刘凌]

[审核:文龙猛]

[签发:段侑志]

 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